所在位置: 主页 > 新闻中心 > 中央纪委要闻 >

发挥家风家教家训的教化功能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发布时间:2023-12-11 17:52

中华家风家教家训呈现出中国自身的特点,映射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生产方式与生存形态。这种与自然、社会相处相生的智慧与教化功能,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在家族内部代代赓续,源远流长。仔细考察,不难发现各种文明凝聚而成的家风家教家训各有特点,千姿百态。

家风家教家训是教育的重要抓手

中华古代家训适应定居性农业文明的特点,特别重视族群内部的秩序与安定,注重家族和睦与互爱互助。孟子提出乡井邑落里人际关系的形态,应该做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古代家族的伦理,亦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每个成员都要自律,加强自我品格修养,首先从自我做起,扩及家族,长大后走向社会,承担起社会责任,贯彻道德修养,进而治理国家,实现天下大同,儒家把这个逐步扩展的过程归纳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北宋宰相司马光撰写了历史著作《资治通鉴》,取得这般成就与他童年受到的教育密切相关。孩提时对小朋友的关爱,长大后变成对民生的高度关切,不顾个人政治得失,为民请命;沉着冷静的性格使他能够客观地理解和分析历史,明察事物发生演变的来龙去脉,知晓历史发展的趋势。历史表明,学龄前是人成长中非常关键的时期,通过对各种事物的认知,孩子在扩展对于世界的认识,同时也在树立价值观,人文与自然知识互动,培养理解与领悟的能力。在此扩展的过程,可以看出从个人品德修养到社会公德直至治国平天下的伦理道德基础和理论升华,打通了个人的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的关系。由此可知,家教家训是社会公德的基础,也是人的教育的重要抓手。

传统的力量在于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人。家训不是用来对外吹嘘和自我标榜的东西,它们属于传家秘籍,只在家族内部传承,付诸实践。家风家教家训具有几个重要的特点:真实性。因为家训是经验之谈,所以,它不同于一般说教的书籍,读起来觉得亲切,而且踏实可靠,融合了社会的行为准则和家族的处世经验,很少有大话虚饰,其中不少是秘不示人的独家心得;实用性。许多美好的道德,崇高的理想,如果不能贯彻,便只是空中楼阁,停留于观念之中,甚至是伪善。而家训用来切切实实地调教子孙,因此,它必须把美好的道德化为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并且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从小做起,毫不含糊,最终成为生活习惯,无须刻意却能自然而然地遵守;有效性。家风家教家训是从人生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智慧,把伦理道德化成日常的行为规矩和礼仪,培育文明而高雅之人,千百年来成效显著,潜移默化中规范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乃至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价值与族群认同的凝聚力。

看世界历史,多少曾经称霸一时的民族或国家却早已烟消云散,不见踪影,究其原因同样在于文化。没有强大文化的民族,无论军事力、经济力如何强大,最终都衰败了。所有传承至今的民族,都是靠着文化的智慧而生生不息。生存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依靠的是智慧的导航。

历史上廉洁奉公的官员多来自严格的家教

教育最根本的是教做人的道理,培育善良气质,树立人生目标,在具体实施上要从小处着手。曾国藩对子弟的第一条要求是“习劳苦”,要勤理家事,严明家规。第二条,孩子在家里要严守规矩,谦和有礼,尊敬长辈,和睦族人,破除骄逸。第三条,从小一定要读书。读书为了什么?为了明理,而不为做官发财。曾国藩不希望孩子带着功利之心去读书。有人做过一个统计,官宦之家一般能够延续一两代,然后就没落了;富裕家庭差不多可以维持三、四代;倒是在基层勤勤恳恳、谨慎做人的农耕之家,可以维持五、六代以上。从历史来看,那些百年家族几乎没有例外,都要转变为文化家族,文化家族才能绵绵不绝。第四条,不留家产。曾国藩做大官,清白廉洁,没打算给子女留下万贯家财。第五条,子弟不能沾染官宦人家的习气,不能开口便称我爸爸是谁,我家多有权势,盛气凌人,这就是官宦子弟的恶习。

家教从古到今,方法不同,道理都一样。南朝有一员名将叫做王僧辩,统军驰骋疆场数十年,屡立战功。最让人称道的是这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军,性格非常平和,待人接物从不高人一等,说话和气,关心别人,根本看不出他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虎将。而且,王僧辩善于治家,把一个大家族治理得和睦相亲,长辈慈爱,子孙恭敬。人说“家和万事兴”,王僧辩家一派欣欣向荣的和气。他为人低调,一再自抑,反而步步高升,当上了朝中位高权重的大司马官,位极人臣,满朝文武乃至乡间百姓无不羡慕。王僧辩有这样的品格是因为母亲很好的教育。他母亲管教孩子很严,从小立规矩,严格执行。王僧辩40多岁当上大将军,仕途当红,也已经身为人父,可母亲对他的要求丝毫没有放松,只要做错了事,母亲一样还会揍他,动用家法。

唐朝盛世,五彩斑斓。然而,打造盛世的官员们严以律己,生活十分简朴,廉洁奉公,可以看得出家教的影响。身为宰辅大臣的中书令岑文本,住在低湿之地,家里没有帷帐装饰之物。赫赫有名的魏征,所居家屋竟然没有正堂,晚年生病,家里人多吵闹,难以安养。尚书右仆射温彦博,经济拮据,家里没有正堂主卧,去世的时候只能停柩于偏房。这些事例都反映出唐朝的官风。一大批廉洁奉公的官员,来自严格的家教。

W020231130330980621797.jpeg


从汉唐盛世看家风家教家训的作用

刘邦出身于社会基层,受到的文化教育甚少。但是,他在多年的戎马生涯中深刻体会到家教的重要,所以,在他临终的遗嘱中郑重交代子女要努力学习,好好做人。这篇遗嘱堪称刘氏家教的开山之作。刘邦年轻时贪酒好色,向往奢华的生活。到汉朝建立之后,他以身作则,勤俭节约。按照礼制的规定,天子乘坐六匹骏马的座车,然而他鉴于社会残破、民生凋敝的现实情况,带头厉行节俭,乘坐四匹杂色马拉的车子,成为历史佳话。重要的是因此推动了勤俭的社会风气。每一个盛世,不是盛于奢,而是盛于俭,家训说成于俭,败于奢,就是这个道理。勤俭、朴实,通过努力的学习,提高眼界,开拓胸怀,奋发向上,才能锻造出蒸蒸日上的伟大时代。

唐太宗非常重视对子女的家教,特别强调人格的培养和学习的提升。从魏晋南北朝许多失败的历史教训中,唐太宗君臣认为骄奢是导致败亡的根本原因,他指出创业的第一代罕有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生长在民间,深知百姓的疾苦,立志救国救民,自身克勤克俭,所以取得成功。唐太宗对此看得很准,南朝陈后主属于奢靡王国的类型,北朝至隋朝末代皇帝属于骄横自大的类型。无论哪一种,都是缺乏家教的表现。为了引起子女们的重视,唐太宗专门命令史臣汇集古代帝王成败事迹,编成《自古诸侯王善恶录》一书,分发给子女们认真阅读,好好思考。

生活条件优裕,父母溺爱,是子女走向失败的开始。唐太宗讲了曹魏家族中曹操溺爱曹植的例子,因为受到曹操的偏爱,所以不守规矩,逾越等级身份,对太子造成威胁,曹操死后受到魏文帝的严厉拘束。破坏规则乃至触犯国法,往往是从小没有家教,目无法纪造成的。生活简朴,懂得约束自我,长大后做事便会谨慎,处处知道法律的边界。

对于领导者而言,学习至关重要。众所周知,反秦大起义的领袖刘邦鄙视文化,时常作践士人。然而,在建立汉朝的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文化的重要性。学习将改变人的眼光和格局,关系到事业的成败。所以,他临终的时候给接班人惠帝最后的遗嘱,叮嘱他好好学习。唐太宗认为首先要树立起谦虚恭敬的态度。贞观三年,唐太宗给太子聘请李纲为师傅。太子给师傅的书信以“惶恐”起首,用“惶恐再拜”结尾。总的来看,唐朝重视家教,历代皇帝水平比较高。盛世是逐渐建造而成的,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兴旺发达的时代莫不如此。唐代以前公认的盛世为汉朝,汉朝从刘邦建立以后,历经惠帝,进入著名的“文景之治”时代,再上一层楼达到汉武帝建构国家主导文化,走向繁荣昌盛。家教家训的重要性,有目共睹。